廢水基本分為生活廢水和工業廢水,是否能利用技術完成污水處理中回收的污染物的二次使用,回收成本如何?這不僅關系到污水處理設備廠家在技術上的創新,同時也是污水處理過程中需要探討的技術問題。
生活污水處理成本較高,僅處理來自烹飪、洗滌、清潔和衛生的,就要占據全球3%的電力消耗,并釋放全球5%的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主要是甲烷)。工業廢水的處理成本更高。隨著世界人口的增長,發展中國家逐漸執行更嚴格的水質標準,這些成本將在未來十年繼續增加。如果能從廢水中捕獲有價值的化學品,包括碳、氮和磷,將能回收一些經濟成本。
既然處理成本很高,是否能再次利用處理后的污染物呢?試想,污水處理設備廠家是否可以利用甲烷產生電力而不是單純消耗它。采用新興技術可以有效回收磷肥和銨肥料。
廢水中有機物所含的能量被大量浪費,氮和磷都是制造肥料的原材料。通過加入鈣、鐵或鋁鹽沉淀,90%的磷最終掩埋在填埋場中,這種沉淀物不能被植物吸收,并且經常還受到有毒金屬污染。同樣,超過80%的氮通過微生物轉化為氮氣而損失。該過程還產生大量的“濕污泥”(5~10千克每立方米處理水)。干燥和處置(在陸地或填埋場)或焚燒這些污泥占處理設施總成本的30~50%。
厭氧處理工藝將氮和磷轉換為銨離子和磷酸根離子排放到出水中,出水可用于灌溉附近的田地。但更有價值的氮和磷是可以儲存和運輸的形式。一種選擇是鳥糞石,鳥糞石是一種通過添加鎂和石灰沉淀的緩釋肥料。污泥或家畜廢水中發現的磷酸鹽和銨的濃度一般較高(數百毫克每升),但是生活廢水中的濃度較低。
現階段雖然新技術并不能完全解決污水處理后再次利用回收污染物的問題,但是隨著技術的進本,污水處理設備廠家應該盡快動腦動手解決此問題才行。